close
邵族文化原味呈現Ita Thaw用文化直搗人心—邵族 天可崩、地可裂,祖靈信仰不可滅
去到日月潭,不能錯過邵族的「舂石音」!
當杵音歇止,耆老們以邵語吟唱出屬於他們的傳統歌調,
這歌聲有著歲月的滄桑、原住民的韌性及他們對文化的熱情與執著...
「逐鹿傳說」一直是邵族人津津樂道的邵族傳說,傳承祖先追逐白鹿、開墾拓荒的精神,守護著日月潭與拉魯島的使命。

闖進水沙連的逐鹿民族-邵族

中外馳名的日月潭(舊稱水沙連),位於台灣南投縣魚池鄉水里鄉。從空中鳥瞰,以拉魯島為界,南形如月弧,北形如日輪,享有台灣八景的美譽。不僅一年四季,遊人不絕;對台灣文化來說,也是一個重要的據點。因為日月潭有一支以逐鹿傳說聞名的台灣原住民族-邵族

「逐鹿傳說」一直以來,是邵族人津津樂道的故事: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,邵族的祖先因為打獵追逐一隻罕見的白鹿而發現魚肥水美的日月潭,因此決定返回原居地,帶著族人來到這個洞天福地定居。而今,邵族依然保有豐富完整的文化特色,在美麗的日月潭湖畔,傳承祖先追逐白鹿、開墾拓荒的精神,守護著日月潭與拉魯島的使命。(快去瞧瞧:

原住民文化主題公園

)
hʉfʉ(涼亭)對鄒族人的涵義,是感情的連繫與分享。也因此,他們會在hʉfʉ涼亭掛上一串一串的芭蕉或玉米,只要經過hʉfʉ涼亭,不管是誰,說聲「A veo veo yu」(我心喜悅的意思),就可以把這些東西拿下來吃!且每一個hʉfʉ(涼亭)前面,都會豎立一木雕圖騰,每一木雕圖騰的背後,都一個動人的故事,所以去到茶山,除了分享食物外,也別忘了找村長說說故事唷! 邵族人數是全世界最少(不足300人)、是文化特徵保存最完整的原住民族。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非「舂石音」莫屬。

 

甩不掉的信仰,感恩的心

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核心!他們認為祖靈能庇祐族眾,讓族人平安健康,並且賜福給族人,使其代代繁衍並生生不息;因此,透過向最高祖靈pacalar和氏族祖靈apa的奉獻與祈福,邵族發展出生命禮俗、歲時祭儀、音樂舞蹈、語言……等獨特的文化風釆。

為了崇敬祖先,他們有了「公媽籃」gafaj的祖靈信仰,每戶人家都有一只公媽籃gafaj,裡面盛著祖先,從前留下來的衣服和飾物;為了祭祀祖先,他們發展了「先生媽」shinshi的祭師制度,做為祭祀最高祖靈和氏族祖靈的執行者;為了獲得農作豐收、漁獵豐盛,他們依著四時之序,唱歌舞蹈地舉行歲時祭儀。(看看其他原住民族:

與鄒族一起「A veo veo yu」吧 !!

)

正因為這種敬畏祖靈,服膺祖先遺訓的文化傳承,使邵族在歷史遽變的洪流裡,僅管族群人數是全世界最少(不足300人)、確是文化特徵保存最為完整的原住民族。即使在今日各種外來文化的衝擊持續中,邵族的傳統依然存在。其中,是最具特色的文化風采非「舂石音」莫屬。

舂石音」最早由來,是稻米豐收時,婦女透過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去殼,因各家各戶同時槌打,造成部落叮叮咚咚的聲響,後來族人覺得合乎音感,且相當悅耳,就發展而成了「舂石音」。
舂石音的杵是由長度約160至240公分長,長短粗細輕重不一的杵所組合而成,

舂石音時每人各執一杵,繞著杵石成一圓圈,各自按照負責的節拍舂擊杵石。由於杵的材質有所不同,又有長短輕重之分,因此敲擊在杵石時所發生的聲響也會有不同的音階,透過這些叮噹咚康的杵音,加上共鳴應合的竹筒聲,奏成美妙樂曲。

以往,杵聲是邵族的婦女用來讓山裡工作的男人安心:聽到杵聲,部落一切安好;現在的杵聲,則是八月響起,目地招喚外出的遊子:快回家吧,豐年祭到了!而這種從舂石音中緩緩滲透而出的熱切心情無法言傳,唯有現場感受才能體會…。


「舂石音」最早由來,是稻米豐收時,婦女透過木樁在石塊上槌打稻穗去殼,後來族人覺得悅耳,就發展而成了「舂石音」。
 

邵族小檔案

邵─Thao,原義是「人」,最初住在水社湖(就是日月潭前身水沙連)的西岸湖畔,所以被漢人稱為「水社化番」或「水沙連化番」。化番的意思是指漢化程度介於生番和熟番之間的族群,因此邵族可說是原住民族十族中漢化最深的一族了。另外,「思麻丹社」也是邵族的 統稱,直到現在,日月潭周圍各族仍然稱邵族人為「思麻丹 (Shvatan)」。

相關連結:
http://www.tacp.gov.tw/home02_3.aspx?ID= $3091&IDK=2&EXEC=L
邵族地區

台灣原住民伴手禮 .台灣原住民面膜.全球最大藝術設計面膜. 邵族傳說.邵族文化.邵族服飾.邵族 祭典.日月潭面膜伴手禮.日月潭禮物.台灣八景.水沙連伴手禮.邵族伴手禮.邵族面膜.日月潭紅茶面膜伴手禮.邵族面膜伴手禮

arrow
arrow

    MasKingdom膜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